荀况人物  典故  历史事件  文学作品  传记

  荀况(约前313~前388),即荀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时人尊而号为“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初游学于齐国,在稷下(即古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三任祭酒。晚年应楚春申君召,被任为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令,在其地著书终老。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在天道观上,提出了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但他的宇宙观也带有循环论色彩,认为“天地始者今日是也”,即天地开辟时的情况和今天是一样的。在认识论上,提出“行贵于和”的观点,他承认人能够通过“天官”(感官)和天君(心)的知觉作用,认识客观世界,并强调思维对于感觉的优越性。但又错误地把“心”看作“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并推论出君子是“理天地”、“治万民”的主宰;在“正名”论上,提出“制名以制实”的观点,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对人性问题,认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定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特别强调“礼”的“化性”作用,以为“礼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礼至法”,纳法入儒,实现“王道”,才有保证;在经济方面,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众农夫”等主张。  所作散文说理透辟,结构谨严。其《赋篇》对汉赋的兴起有一定影响。《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是其门人弟子所记。

荀况 发布时间:2007/7/9

时代:战国
职业:思想家 教育家 儒家

荀况 相关Top

人物
典故
历史事件
文学作品

荀况 传记Top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