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烈侯(?~前400),战国时期赵国的君主,名籍,赵献侯之子。在位时用公仲连、牛畜、荀欣、徐越等人,为政待以仁义,约以王道,又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当时中山国的骑兵猛烈攻击赵国,烈侯联合魏文侯,打击中山,后迁都邯郸。赵烈侯六年(前403),与韩、魏并立为诸侯。周安王二年(前400)赵烈侯卒,其子年幼,由弟武公代政。
韩景侯(?~前400),战国时韩国国君,名虔。晋卿韩武子之子。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韩景侯元年(前408),攻郑,取雍丘(今河南杞县),迁都于阳翟。次年,为郑败于负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五年,与赵、魏合兵攻齐,入齐长城,三晋声威大震。六年,被周天子正式册命为诸侯。
魏文侯(?~前396),战国时魏国国君。姬姓,魏氏,名斯。前445年继魏桓子位,前424年称侯改元,前403年与韩、赵两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魏文侯被司马迁赞为“好学”。魏文侯经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传弟子田子方、段干木等请教。又任用法家的李悝为相,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为原则实行变法。魏国经过变法国势强盛,以西门豹为邺令,以北门可为酸枣令,以翟璜为上卿。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一支以“武卒制”为基础的武装力量。先后以乐羊为将攻灭
魏惠王(前400~前319),战国时魏国国君。姓姬,魏氏,名罃,魏武侯子。与公子缓争立成功。以公孙痤为相,一度攻破秦孝公于栎阳,秦退回雍城,魏惠王六年(前364)四月十三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魏惠王十年(前360)开通鸿沟。范台之会时鲁共公曾告戒他“纵欲者必亡其国”,要他“清心寡欲”,公孙痤去世前,劝惠王杀商鞅,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 在位后期信任太子申、庞涓,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36)发生马陵之战,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国
魏王假(?~前225),名魏假,魏景湣王之子。魏王假三年(前225),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水淹三月,城内死伤无数,魏王投降,魏国灭亡,凡八传,历九君。
肥义(?~前295),战国时赵武灵王相国,邯郸人。思想开明豁达,在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遇到阻力时,极力劝说武灵王:坚持改革,不必顾虑。使武灵王下定了改革的决心,并封肥义为相国。此后又精心辅佐惠文王赵何。在“沙丘宫变”中,为保护惠文王而遭公子章杀害。
赵武灵王(?~前295),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名雍。赵国军事力量不强,受中原大国欺侮,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也不时骚扰,邻境较小的中山国也时常进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颁布命令,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以增强军事力量,陆续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等国,国势大盛。晚年传位于子惠文王,自号为“主父”,率将士攻击匈奴,占领今内蒙古南部黄河两岸之地,建立云中、九原两郡,又在阴山筑长城以抵御胡人。因此战国晚期赵成为实力仅次于秦、齐的军事强国。后在王室内讧中被围困饿死于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宫。
李兑,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武灵王让位少子何,引起内乱。他和公子成一起,发兵保惠文王,杀公子章,进围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宫,逼死主父(武灵王)。从此独专国政,由司寇升任相国,号奉阳君。他对外主张合纵,曾与苏秦协力,发动五国(赵、楚、齐、魏、韩)联兵攻秦,进屯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无功而退。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颇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廉颇,战国后期赵国名将。生卒年不详。周赧王三十二年(前283),廉颇率军攻齐获胜,赵惠文王封其为上卿。曾居功骄傲,对出身低微、资历甚浅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蔺相如顾全大局,确有相才,遂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协力抗秦,传为美谈。廉颇为将刚勇,用兵持重,多次率军击败齐、魏等国。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被战失利后,鉴于秦军势盛,但远离国土,不能久战,即固垒坚守,阻止了秦军的进攻。后赵孝成王中秦离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廉颇率军击败攻赵的燕军,受封信平君,摄行相国职。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出奔魏都大梁(今河南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