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羊,中山国人,战国时魏国的大将。是乐毅先祖。初为魏相国翟璜门客,中山国君姬窟发兵犯魏,翟璜举荐了乐羊。可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王的将领,而且曾杀死了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为帅。乐羊出兵后,由于敌强我弱,施了缓兵之计。消息传来,朝中大哗,群臣诬告乐羊通敌。中山国君又杀了他的儿子,煮成肉羹送给他。乐羊为表忠心,就吃下了肉羹。随后大败中山国。魏王重赏他,封在灵寿,但是认为他心地残忍,没有父子骨肉之情。乐羊死后,葬于灵寿。
李悝(约前455~前395),也作李克。战国时期魏国人,子夏的学生,知识渊博,通权达变,是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 李悝在魏国很得魏文侯重用。他先作中山相,把中山治理得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因为政绩卓著,魏文侯又任他为上地守,他领导上地人民一面发展生产,一面加强备战,曾与秦交锋,大败秦军。因为他治国有方,后来魏文侯任他作相国。 李悝任相国后,大胆革新,废除弊政,任用贤才,实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变法是比较彻底的。首先,他废除世袭者的官爵,剥夺他们的俸禄,任用有功的贤能之士,“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新的人才源源而来,为推行新法奠定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生卒年不详。魏文侯(前446~前396年在位)时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后来才知道百姓是为“河伯娶妇”所困扰。魏国邺郡屡遭水患。女巫勾结群丞等,假借河伯娶妇,榨取民财,百姓困苦不堪。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遂颁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
吴起(?~前381),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初为鲁将破齐军,后入魏为将。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率军攻取秦河西地(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任魏西河郡守20余年,致力改革政治、经济、军事,创建了一支经过严格选拔和训练的“武卒”,与诸侯国作战数十次,开疆拓地,战绩卓著。后遭大夫王错陷害,被迫于周安王十九年(前383)投奔楚国。先任宛(今河南南阳)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主持变法。吴起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裁减冗员冗费,用于选练军队,以求富国强兵。仅一年,贫弱的楚国开始强盛,兵威四方。二十一年,楚悼王死,反对改革的
庞涓(?~前342),战国时魏将。早年与孙膑同师学兵法,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恐其贤于己,因而设计砍断他双脚的膝盖骨。公元前354年率魏军围赵都邯郸,次年齐派兵救赵,齐军在孙膑策划下,出兵袭魏大梁,迫使他回兵救援,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中伏被擒。公元前342年领兵攻韩,次年齐救韩,孙膑采用逐日减灶之策,诱使他日夜追击,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
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宋国人。他在公元前334年至前322年间(魏惠王后元元年到13年)做魏的相国,主张联合齐、楚,尊齐为王,以减轻齐对魏的压力,曾随同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订过法律。到公元前322年,魏国被迫改用张仪为相国,把惠施驱逐到楚国,楚国又把他送到宋国,并在那里与庄子成为朋友。到公元前319年,魏惠王死后,由于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离去,惠施重回魏国。作为合纵的组织人,他在当时各个国家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因此经常为外交事务 被魏王派到其它国家。
张仪(?~前310), 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张仪为魏人,于魏惠王时入秦。秦惠文君以为客卿。惠文君十年(前328),秦使张仪、公子华伐魏,魏割上郡(今陕西东部)于秦。当年,张仪为秦相。惠文君于十三年称王,并改次年为更元元年。更元二年,张仪与齐、楚、魏之执政大臣在啮桑相会,随即免相。次年,张仪相于魏,更元八年,又相于秦。十二年,张仪相于楚,后又归秦。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素与张仪有隙,仪于武王元年(魏襄王九年,前310)离秦去魏。据《竹书纪年》,张仪于此年五月卒于魏。
石申,生卒年不详。战国中期天文学家。魏国人。经过长期观测,详细考核,测出恒星138座,810个。他与齐人甘德根据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所制成的图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恒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原著《天文》8卷,早佚。后人拾遗补阙,把它与甘德的《星占》8卷,合称《甘石星经》,又名《星经》,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间刊印的《道藏》一书,题名为《通占大象历呈经》。今存的《甘石星经》为2卷,其中虽有一些后人增添润色之辞,仍不失原书面貌,是一部对天文研究有很高科学价值的文献。石申、甘德的研究成果为历代天文星相家所重视,在正史的天文志类中,引用了他们大量的研究成果。
甘德,战国时楚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著名天文学家,他著有《天文星占》8卷、《岁星经》等,这些著作的内容多已失传,仅有部分文字为《唐开元占经》等典籍引录,从中可以窥知他在恒星区划命名、行星观测与研究等方面有所贡献。甘德对行星运动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和定量的研究。他发现了火星和金星的逆行现象,他指出“去而复还为勾”,“再勾为巳”,把行星从顺行到逆行、再到顺行的视运动轨迹十分形象地描述为“巳”字形。甘德还建立了行星会合周期(接连两次晨见东方的时间间距)的概念,并且测得木星、金星和水星会合周期值分别为:40
信陵君(?~前243),战国时期四君子之一。名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魏安厘王之弟。因受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故称信陵君。他礼贤下士,广纳门客,据说有食客三千人。安釐王二十年(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他窃得兵符,杀将军晋鄙,夺得兵权,率兵救赵,大败秦军。后留在赵国10年。公元前247年,秦国攻打魏国时,魏王被迫任他为上将军,他联合五国击退秦军进攻,声名威振天下。后被谗废用,遂抑郁不乐沉迷於酒色,不久即因饮醇酒多近妇女,病酒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