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战国时期齐国人,生平不详,流传于世者唯《尹文子》一书。《尹文子》,旧列名家,今本仅一卷,分《大道》上下两篇,语录与故事混杂,各段自成起讫。上篇论述形名理论,下篇论述治国之道,可以看作是形名理论的实际运用。其思想特征以名家为主,综合道法,亦不排斥儒墨。自道以至名,由名而至法,上承老子,下启荀子、韩非。《尹文子》的形名论思想,为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史者所重视,其对语言的指称性与内涵等关系的思考,颇值得玩味。文章善于运用寓言说理,虽然不如“白马非马”有名,但是却很有趣味,其中讲一个人,给儿子取名“盗”和“殴”,结果挨了一顿
孙膑,战国中期军事家。真名失传。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孙武后裔。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传说与庞涓同时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
匡章,战国时齐国名将。又称匡子、章子。战国时期齐将。齐威王时,匡章曾率军击退秦国的进攻。公元前314年(齐宣王六年),乘燕国内乱,率兵十万,从渤海进发,五十日,直破燕都。二年后,率军在濮水之上抵御秦军的进攻,被秦军击败。齐愍王即位后,孟尝君为相,联合韩、魏两国攻楚,匡章率军在垂沙(今河南唐洒西南)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昧。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沁阳北)、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被迫以太子横为质,向齐求和。
淳于髡(约前386~前310),战国时期齐国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还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公元前349年,楚国侵齐,他奉命使赵,说服了赵王,得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闻风,不战而退。政治思想上,他主张益国益民的功利主义。在同孟轲就“礼”与“仁”的两次论战中,鲜明地表现了他这一立场。司马迁称赞他说:“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所著《王度记》今已失传。
慎到,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赵国人。曾在稷下讲学。他讲法兼讲势,认为“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诎贤者”,强调治国以法为准绳。他尊君,但不主张独裁,反对“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提出“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对于国家兴亡,他认为“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所著《慎子》早佚,《汉书·艺文志》说有“四十二篇”,现存只有残存7篇辑本。
田骈,战国时思想家。又称陈骈,齐国人。他本学黄老,借道明法,与慎到齐名。曾讲学稷下,雄于辫才。曾从彭蒙之师学到“贵齐”要领,主张“齐万物以为首”,要求摆脱各自的是非利害,回到“明分”、“立公”的自然之理,从“不齐”中实现“齐”。《汉书·艺文志》著录《田子》二十五篇,列入道家,己佚。
邹衍(约前305~前240),战国时期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齐国人。曾到齐国稷下学宫讲学,知识渊博,号“谈天衍”。他继承了古代阴阳五行说,提出“五行生胜”的理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是为“五行相生” ;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是为“五行相胜”。他用这一理论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并据此提出“五德终始”说,称自黄帝(土德)以来,已经夏(水德)、商(金德) 、周(火德)三代 ,预言“ 代火者必将水 ”。又提出&l
齐太公(田齐),名田和,前391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岛,自立为齐君,康公十九年(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列名为诸侯。前379年齐康公死,齐国姜氏为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
齐桓公(?~前320),名田午,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史载“弒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齐废公田剡而自立。在位时曾创建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聚徒讲学,著书立说。一时人才荟萃,彬彬大盛,齐宣王时规模达到鼎盛。相传名医扁鹊曾为他看病,连劝了三次,田午不听,不久田午就去世了。
齐威王(?~前320),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妫姓,田氏,名因齐。战国初年,齐的大权在田氏手中,后田和得到周王承认而成为齐君。田和之孙威王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马陵两役,大败魏军,开始称雄于诸侯。又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稷门外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到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