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则(?~223),字文师。扶风武功(今属陕西)人。少年好学。汉末为酒泉太守,转为安定、武都太守。所在有威名。曹操征张鲁,则安抚下辩诸氏,通河西道。又为金城太守,内抚流民,外招羌胡,申明禁令,教民耕种,归附者日多。平麴演,以功拜护羌校尉。后拜侍中,数次谏诤文帝,遭贬为东平相,未至,病死,谥刚侯。
任峻(?~204),东汉末河南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人。字伯达。为曹操部将。与中牟令扬原举兵自守,为主簿。时操起兵,入中牟界,他与同郡张奋归附曹操,任骑都尉。操每征战,他常居守,以供军需。后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今河南省许昌市),数年后,积粟满仓廪,以功封都亭侯,迁长水校尉。
贾逵(174~228),三国魏臣。字梁道。襄陵(今山西临汾县东南古城庄)人。初为郡吏,后历渑池令、弘农太守等职。文帝时,任豫州刺史,兴修水利。223年,凿通运渠,被称贾侯渠,在今河南淮阳西北,长二百余里。黄初中,与诸将并征吴,破吕范于洞浦,进封阳里亭侯,加建威将军。太和二年伐吴,据夹口接应曹休,休得以生还。嘉禾三年卒,谥曰肃侯。
温恢,三国曹魏臣。字曼基,太原祁(山西祁县)人。通晓军事,善出良策。初举孝廉,为廪丘长、彭城相,有善政。又为丞相主簿、扬州刺史,皆有政绩,深为曹操敬重。文帝时,初为侍中、魏郡太守,后迁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未至而死。
张既(?~223),字德容。三国时魏冯翊高陵(今陕西高陵西南)人。初为郡小吏。依曹操,举茂才,为新丰令,有政绩。从曹操定河北,以功为议郎。又随军西讨,拜为京兆尹,招纳流民,兴复县邑。迁为雍州刺史,平汉中张鲁,劝课农桑,作水碓。讨平陇右诸郡叛乱。又平凉州各地豪族叛乱,为曹魏解除西顾之忧。为方伯10余年,引荐贤士。谥肃侯。
梁习(?~230),三国曹魏臣。字子虞,陈郡柘(河南柘城)人。初应曹操之召,为漳长,累转乘氏、海西、下邳令,皆有政绩。后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劝课农桑,镇抚鲜卑、乌丸,稳定了曹魏西北边境形势。《三国志·梁习传》称其“在州二十余年,而居处贫穷,无方面珍物”。官至大司农,封申门亭侯。
司马朗(171~217),字伯达。三国时魏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出身宦族,晋宣帝司马懿长兄。汉末试经为童子郎。董卓为乱,回乡收抚宗人,依曹操,拜为司空掾属、堂阳县令,政存宽惠。又为丞相主簿,倡议五等爵制。州郡领兵,迁为兖州刺史。为政清廉,生活俭朴。后从征东吴,病卒。
刘靖(?~254),一名静。三国时魏沛国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刘馥子。文帝时从黄门侍郎迁为庐江太守,转河内太守,除尚书,出任河南尹,有善政,进封广陆亭侯。明帝时,上表陈政,兴学校,崇儒学,慎选人才。迁为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开拓疆土,广修戾陵渠,推广种稻,民得其利。谥景侯。
刘馥(?~208)字元颖。三国时魏沛国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汉末避乱扬州。建安初,依曹操为司徒掾属。后为扬州刺史,委以东南之任,治州立城,安抚州民,百姓乐业,边民内归;又立学校,兴教化,广屯田,兴造芍陂、茄陂、七门、吴塘等堨以溉稻田,备战守之具。建安十三年卒。次年年初孙权进攻合肥,发动第一次合肥之战,围城百余日而未能攻破,
刘放(?~250),字子弃,涿郡人,三国时魏臣,汉广阳顺王之子西乡侯刘宏的后代。汉末在本郡任官,后依渔阳王松,劝王松归顺曹操,书信文词华美,为曹操所欣赏,遂招为司空府官,魏国初建之际与孙资俱任秘书郎。曹丕继位后,刘放任中书监,同中书令孙资一同掌握机密。曹睿继位后,刘放更加被宠信,不断加官进爵。刘放擅长写书信和檄文,曹操、曹丕、曹睿的诏命文书,很多都是刘放所为。曹芳在位期间,刘放以年老让位,不久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