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邈(172~249),字景山,燕国蓟(今北京)人。初为曹操召署军谋掾,后历官陇西、南安、平阳等郡太守,均有政绩。魏明帝时为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在任广开水田,募民耕佃,府库充盈;重视教育,禁止厚葬,断绝淫祀;西域交通复开;羌、胡信服。正始年间官至司空。卒谥穆侯。
郭淮(?~255),三国时魏将。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属山西)入。建安中,举为孝廉,拜平原府丞。后从征汉中,为夏侯渊军司马。历官征羌护军,雍州刺史、建威将军、扬武将军。正始时,领左将军,复转拜前将军,与姜维转战陇西。嘉平元年(249),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进封阳曲侯。淮在关右三十余年,方策精详,外拒强敌,内绥民夷,羌胡反叛,皆予讨平。诏嘉其功,授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卒谥贞侯。
牵招(?~228),字子经,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人。初事袁绍,为督军从事,兼领乌桓突骑。因受并州刺史高干猜忌遂归曹操,任为从事。操将攻袁谭,而柳城(辽宁朝阳北)乌桓人欲出兵援谭,操派招到柳城说服乌桓人不出兵。灭谭后,又随操攻乌桓,到柳城,任护乌桓校尉。后到广武山西代县西南),大兴庠序(古代学校),并凿源开渠,引水入城,市民不再食咸苦井水。魏文帝时历职护鲜卑校尉、雁门太守。对鲜卑、乌丸恩威并用,或招怀降附,免除租税,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明帝时曾大破鲜卑轲比能。在郡十二年,威名远播,后病卒。
田豫(171~252),三国时魏将。字国让,渔阳雍奴(今河北武清)人。初自托于刘备,复因母老求归。后曹操召为丞相军谋掾,历颖阳、郎陵令、弋阳太守,复佐曹彰征代郡,谋画周密。文帝初持节加乌桓校尉,威震北边疆。正始初,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长期镇守边地,采用分化瓦解策略,屡败乌丸。豫为将清约素俭,家常贫,然每有赏赐皆分于将士,敌人私遗,悉簿藏室,不入家。正始年间卒,年八十二。
满宠(?~242),字伯宁,东汉末年曹魏武将,山阳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十八岁为郡督邮,打击郡中豪强李朔。又守高平令,后弃官归家。曹操占据兖州,征辟他为从事,又辟署大将军西曹属,为许令,不避权贵。任汝南太守,拒袁绍。救樊城有功,进封安昌亭侯。曹丕即王位,迁满宠扬武将军、拜伏波将军。魏明帝即位,进封昌邑侯,领豫州刺史。后以前将军任代都督扬州诸军事,抗拒孙权,多次挫败孙权北犯的行动。魏明帝景初二年(238),以年老被召还,迁为大尉。满宠为官不治产业,生活俭约,家无余财,为时人所称道。
高堂隆(?~237),三国曹魏臣、天文学家。字升平,泰山平阳(山东邹平)人。初为郡督邮。后避难于济南,曹操召为丞相军议掾。文帝时,任平原王曹叡傅。明帝即位,为给事中、散骑常侍。后官至侍中、光禄勋。 精通天文,曾参与修订汉历。任内多次上疏言事,尤善以“天象示警”来劝戒明帝。
杨阜,三国曹魏臣。字义山,天水冀(甘计甘谷)人。初从韦端,后归曹操,联合姜叙等大败马超,平定陇右,封关内侯。任武都太守,徙边民于内地。明帝时,任将作大匠,迁少府。性刚直,以匡救时弊为己任,多次上书言事,时人皆称其“有公辅之节”。
辛毗,三国魏大臣。字佐治,颖川阳翟(今禹州市)人。初随袁绍,后绍二子相攻伐,旋助曹灭之,任议郎、丞相长史,又辅曹洪平下辩。文帝时,迁侍中,谏徙冀州士家10万户实河南。曾协大将军曹真征讨朱然于江陵。明帝时,进封颍乡侯,明帝大修宫殿,毗力谏。青龙二(234)年,诸葛亮出兵渭南,他为军师拒亮,有功,拜卫尉。卒谥肃侯。
王观,三国曹魏臣。字伟台,东郡廪丘(山东郓城)人。少孤贫有志,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三国志.王观传》言其“治身清素,帅下以俭,僚属承风,莫不自励”。官至司空。
孙礼(?~250),字德达,涿郡容城(今属河北)人。初为曹操司空军谋掾,历任山阳、平原、平昌等郡太守,甚有威名。魏明帝时任尚书,反对大修宫室,并自作主张,罢止延期的劳役。任冀州牧,主张以果断手段解决清河、平原二郡长期争界问题,因而得罪权臣曹爽,被免官。曾婉劝司马懿除去曹爽一党。爽被诛,历官司隶校尉、司空等。卒谥景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