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197~264),三国时魏将。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新野东北)人。少孤,因口吃不得作干佐。初为司马懿掾属,建议屯田两淮,广开漕渠,以利储积军资并泛舟兴兵征吴,著《济河论》加以阐述,有功赐关内侯。迁汝南太守,开辟荒野,军民并丰。后西征,与蜀将姜维长期相拒,不败,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景元四(263)年,同钟会分军灭蜀,凿山通道,作战艰苦。督其子邓忠历险直捣成都,迫使刘禅出降,蜀灭,亲至成都受降。欲就地高封刘禅,以透降吴国,钟会等诬其谋逆,槛车囚执,被杀。子皆遭诛,妻及孙徙西域。晋初平反并召其孙。
唐咨 三国时吴将,利城人。黄初中,利城郡反,杀太守徐箕,推咨为主。魏文帝曹丕遣诸军讨破之,唐咨走入海,遂亡至吴,官至左将军,封侯、持节。后唐咨奉命救援诸葛诞,却被魏国生擒,归顺了魏国。曹丕令唐咨作浮海大船,为将来伐吴作准备。
文鸯,本名俶,小名鸯(或说鸳)。三国时魏国谯郡人,文钦中子也。武力绝人、勇冠三军。随父钦协毌丘俭举兵反,讨司马师。鸯与钦分二队夜袭乐嘉敌营,鸯奋勇先至,未见钦乃退。钦队于乐嘉为邓艾败,毌丘俭事败身死,鸯随钦归吴。及寿春诸葛诞举兵叛司马昭,谴子为质,结以吴援,鸯钦等人率军突入城而守。诞素与钦有隙,以他事诛钦于内,鸯怒勒兵赴之,众不为动,乃逾城出,降司马昭,表为将军,赐关内侯。咸宁年间,破凉州虏,名威天下。太康中为东夷校尉,后为司马繇谮,夷三族。
文钦(?~258)三国时魏将。字仲若,谯(今安徽亳县)人。太和中,为五营校督,出为牙门将。虽骁果勇猛,但刚暴无礼,明帝抑之。后复为淮南牙门将,转为庐江太守、鹰扬将军。因与曹爽有同乡之谊,复加冠军将军。曹爽被诛后,进钦为前将军以安其心。后为扬州刺史,因爽之诛,常怀内惧,遂与毋丘俭举兵反,战败亡入吴,为都护、镇北大将军、幽州牧,封谯侯。后为诸葛诞所杀。
诸葛诞(?~258),三国时期魏将。字公休。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初以尚书郎为荣阳令,累迁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友善,俱有声名。正始初出任扬州刺史。从司马懿伐吴、平王凌之叛,随司马师讨毋丘俭,积功升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诞在淮南,见所亲夏侯玄、邓飏相继被诛,又王凌、毋丘俭先后夷灭,惧不自安。甘露二年(257),诏征为司空,遂据寿春反,并向吴国称臣求援。魏大将军司马昭督大军征讨。次年二月,诞兵败被杀,夷三族。
毋丘俭(?~255),字仲恭。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三国时魏大臣,文学家。父毋丘兴因镇压黄巾军有功,封高阳乡侯。毋丘俭袭父爵为平原侯文学。魏明帝即位,为尚书郎,迁羽林监,出为洛阳典民,迁荆州刺史。青龙中,出任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因平定辽东有功封安邑侯。正始中,毋丘俭率领万余军征讨高句骊,斩获敌军上千人。当时,高句骊有个从者名叫得来,因上谏不从,不食而死,时人十分敬佩。毋丘俭要求兵士保护得来之墓,并放回得来的妻子。正始六年(245),毋丘俭再征高句骊,刻石纪功而归。迁左将军,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正元二年(255),毋丘俭感明帝顾命,与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起兵讨司马师
王凌(?~251),字彦云,三国时魏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叔父为汉司徒王允,诛董卓。卓将李催、郭汜为卓报仇,入长安,杀允,尽害其家。王凌及兄王晨时年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后举孝廉,为发干(今东昌府区堂邑镇)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曹操辟为丞相掾属。魏文帝时魏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累迁至司空、太尉,封南乡侯。嘉平年间,与令狐愚等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事败,饮药死。
王基(?~261),字伯舆。东莱曲城(今山东掖县东北)人。初为郡吏,文帝时为郎中、州别驾,多次为官府所辟,后任中书侍郎。明帝即位,任安丰太守,为政清严有威惠。著《时要论》以讽曹爽专权。后为荆州刺史,随王昶征吴,从讨毌丘俭、文钦、诸葛诞叛乱,以功任征南将军、都督荆州。卒谥景侯。
王昶(?~259),字文舒。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初为太子文学、中庶子。文帝时任洛阳典农,勤劝百姓垦田。后迁兖州刺史。明帝即位,加扬烈将军。著《治论》20余篇,又著《兵书》10余卷。后任征南将军,都督荆、豫,广农垦殖,败吴将陆绩,平毌丘俭、文钦之乱,讨诸葛诞之叛,任征南大将军。卒谥穆侯。
胡质(?~250),三国时魏臣,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知名于江淮间,曹操召为顿丘令,累迁至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质发展农业,广积稂草,通渠诸郡,严备待敌。性沉实内察,然不苛求群下,故为所在称誉。卒后家无余财,惟书箧而已。卒谥贞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