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168~223),字子孝,沛郡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堂弟,三国时魏国将领。善弓马,有勇略。曾集结少年得千余人,起于淮、泗之间。中平六年(189),曹操起兵,曹仁率千余人归顺,为别部司马,担任历锋校尉。跟随曹操讨伐袁术、陶谦、吕布、张绣等,屡立战功。以其勇略,深得曹操器重。曹操迎献帝都许,拜曹仁为广阳太守。建安二年(197),跟随曹操征南阳张绣,曹仁率军攻略旁县,俘虏男女三千人。张绣击败曹军,追击曹操。曹仁带领将士奋战,击败张绣。建安五年(200),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曹仁率兵击败袁绍与刘备,巩固了后方,使曹操专力平定黄河以北。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平定河北后,围攻壶关(今山西
韩浩,三国时曹操部将。字元嗣,河内(今河南武陟西)人。汉末兵乱,浩聚众保卫县藩,与起义军相拒。复为太守王匡从事,率兵拒董卓于盟津。后归曹操,为骑都尉,与夏侯惇友善,领兵从征,建议实行屯田,迁中护军,为曹操所倚重。
夏侯渊(?~219),字妙才,三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夏侯淳族弟。为人有韬略。东汉末夏侯渊随曹操起兵,从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曹操击败袁绍后,夏侯渊又督兖、豫、徐等州军粮,帮助曹操平定黄河以北。曹操平定冀州后,东海昌豨反叛,派于禁攻打叛军,未能取胜。曹操又派夏侯渊与于禁合兵征讨,大败昌豨,收降其千余屯,夏侯渊被封为典军校尉。后又率军镇压济南、乐安等地黄巾军,并收其粮草,补充军用。建安十四年(209),担任行领军。曹操征孙权还,派夏侯渊带领众将攻打庐江叛军雷绪。破绪后,担任征西将军。带领徐晃等讨伐太原商曜,攻下二十余屯,杀曜,平其城。建安十七年(221),夏侯渊担任护军将军,带领朱灵等击败南山
夏侯惇(?~220)字元让,三国谯(今安徽毫县)人。夏侯婴的后代。一生随曹操东征西讨,勇武过人,屡立战功。夏侯惇十四岁从师学习的时候,有人对他的老师无礼,他气愤之下,杀了那人。从此,夏侯惇性情刚烈,尽人皆知。东汉末,随曹操起兵,先任司马,后升为折冲校尉,又担任东郡太守。兴平元年(194),曹操率军征伐陶谦,留夏侯惇镇守濮阳。吕布与张邈合谋攻下兖州,夏侯惇与荀或等人据守鄄城、范、东阿三城等待曹操。曹操率军返回,夏侯惇跟随曹操击败吕布,复夺回兖州。激战中,左目被流箭所伤。其后担任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天大旱,蝗虫四起。夏侯惇命断太寿水作陂,堵截河水灌溉农田,并且亲自运土。陂
张鲁(?~216),字公祺,沛国丰县(今属江苏丰县)人,东汉末五斗米道首领,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张道陵)之孙。汉初平二年(191),曾在益州牧刘焉手下任职督义司马,后与别部司马张修率徒众攻讨汉中太守苏固,共取汉中,后来张鲁杀掉了张修,独据汉中;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继任,尽杀张鲁之母及其家室,张鲁叛变,建立政权,以五斗米道教民。
张鲁少膺祖训,在各地设立“义舍”,置“义米义肉”,免费提供给过路者食宿,又怕人多吃,特地在教规上加了“人若食用过量,鬼能使其生病”。如有人生病,张鲁将病人“引入静室,令其思过&r
张绣,东汉末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西南)人。董卓部将骠骑将军张济族侄。少为邑中豪杰,曾追随济,以功迁建忠将军。济死,绣继领其众,屯兵宛城,与刘表合。曹操南征,绣降。因操占绣妻并密谋杀绣,绣乃掩袭败操。建安五年(年),操拒袁绍于官渡时,绣复降操,任扬武将军。官渡之战中,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后从操征乌桓,病死于途中。
张燕,本姓褚,三国时常山真定人。原本是黑山起义军首领张牛角的部将,张牛角死后,他被推举为黑山军的首领。身手矫捷,剽悍过人,所以有“飞燕”的绰号。曾经与袁绍、吕布的军队作战,不利。官渡之战时率领黑山军队投降了曹操,并助曹操部将李典、乐进一同攻打高干守把的壶关,获得胜利。被曹操封为平难中郎将。死后,其子张方袭爵。
公孙渊(?~238),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东汉末辽东太守公孙度孙,公孙康子。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夺其叔公孙恭位。先后周旋于吴魏之间。孙权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领兵万人,金银财宝,九锡备物,渡海封公孙渊为燕王。但公孙渊怕孙权远水救不了近火,斩杀张弥、许晏等。魏遣使者傅容、聂夔封公孙渊为大司马、乐浪公,但来使被公孙渊派兵包围才受拜。景初元年(237年),魏派出幽州刺史毌丘俭攻公孙渊,久战不利回师。公孙渊即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引诱鲜卑侵扰北方。景初二年(238年)春,魏又派司马懿和高丽攻公孙渊,围城日久,公孙渊粮尽出逃被擒斩。
魏元帝曹奂(246~302),初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武帝孙,燕王曹宇子,封为常道乡公。魏甘露五年(260),曹髦被杀,他被迎立为帝,改年号为景元。曹奂在位期间,大权被司马昭掌握,朝中政事亦决于司马昭。咸熙二年(265)八月,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袭爵,继相国、晋王位。十二月,司马炎自称帝,曹奂被废黜,降封为陈留王,被逼迁往金墉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内)居住。不久,司马炎又迫使他迁居邺城(今河北磁县东)。至此,魏从文帝曹丕起共传五世,历四十六年而亡。曹奂在位六年,晋永宁二年(302),病死于邺城,终年五十七岁。谥元帝。
魏高贵乡公曹髦(241~260),字彦士。三国魏国皇帝,魏文帝孙,东海定王霖子。嘉平六年(254)九月,司马师废少帝曹芳,同年十月立曹髦为帝,改年号为正元。曹髦在位期间,实权先后由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握。司马师病死后,司马昭一人专权,权焰逼人,飞扬跋扈,平时穿着皇帝的龙袍,一心想取曹髦而代之。魏甘露五年(260)四月曹髦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三人,愤慨说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不顾郭太后及众臣的反对,率领宫人三百余人讨伐。王沈与王业先行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司马昭马上派兵入宫镇压,双方在宫内东止车门相遇,中护军贾充